日期:2025-06-14 16:51:49
作者 | 牧青野嘉正网
本文首发小十点
周末带学生上户外实践课。
休息时间,我和家长们正站一起聊天,远远就听见几个孩子在那边吵了起来。
走过去听清孩子们说的话,我们几个大人瞬间两眼一黑:
“卧槽,你真牛*!”
“你真是个老6!”
“我靠!你TM神了!”
这些话,听得家长们是一个个气抖冷,走过去骂孩子的,揍孩子的,场面一度混乱,主打一个出现问题当场解决。
但话说回来,孩子出口成“脏”,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,就连我家上小学的女儿,嘴里也偶尔会蹦出几句“神经病”、“脑残”。
孩子口中带“脏”,家长着急忙慌,虽然很着急,但还是先别急。
因为当孩子“口吐芬芳”时,你的第一回应,对他们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……
禁忌,让脏话更有力
公号@一席的一篇文章中,分享过一节有趣的“脏话课”。
中学语文教师冯军鹤在课堂上,先给学生写下了这几个问题:
来源于@一席
孩子们给出的问题7和8的答案,很让他意外。
大部分孩子认为:
1、说脏话,是受别人影响;
2、说脏话时,知道它代表的意思。
接着,他让孩子们把自己知道的脏话,全部写到黑板上。
孩子们的表情也很有意思:既兴奋、又害羞、又有种被释放的快感。
最后他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了为什么脏话总和生殖器、女性、长辈挂钩?
探讨结束,孩子们也逐渐理解了那句话——禁忌,让脏话更有力。
当脏话成为禁忌,就越能让人感受到脏话的力量:
1.脏话,是在主动打破规则
一个在正常社交环境里,突然喊出一声脏话的孩子,基本会吸引到别人的注意力,无论善意或恶意。
这种因为主动打破禁忌,吸引到异常多注意力的方式,会带给孩子新奇的冲击力。
2.脏话,是最敏感的冒犯
比起“哇、讨厌、走开”,“卧槽、傻*、滚”更容易精准攻击对方的心理防线;
3.脏话嘉正网 ,是给情绪“添了墨”
一句脱口而出的脏话,更能快速表达自己强烈的负面情绪。
当孩子内心认可了这种力量后,就会在“需要”的时候,“自如”释放攻击性。
文中有句话说:“坦然地面对脏话,才能思考脏话背后的东西。”
越了解,越祛魅。
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孩子,也适用于父母。
孩子越了解脏话的来龙去脉,越能更“正确”地表达脏话(我们不可能完全阻止孩子说脏话,但可以让他们把脏话只当作一个带有具体属性的情绪词)。
毕竟就连作家余华,也在用“卧槽,写得真特么牛*!”表达看完莫言新书时的佩服和善意的嫉妒。
脏话的遮羞布被撕下,父母也就能更坦然面对孩子说脏话的三个高峰期。
当然了,这三个“脏话高峰期”,对应的是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:
1、学前语言探索期
3-6岁的孩子,正处于语言探索期间,又正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,只关注刺激的某一方面的阶段。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当从父母、玩伴、电子产品等外界中听到脏话时,就会因为好奇去尝试和模仿。
2、儿童社交影响期
6-12岁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,他们处理道德问题的方式,是强调社会尊重,接受被社会界定为正确的事。
这一年龄段,父母的影响减弱,同伴的影响增强,父母不让说的脏话他们不一定听,但同学经常说的脏话,他们反而有可能经常学。
而且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正进入发展期,所以会用脏话来寻求被关注(这种需求相对青春期孩子较弱)。
3、青少年叛逆期
孩子过了12岁,同伴关系提供着社会比较;同伴压力加强从众行为;对自主性的需求造成和父母的冲突。
所以青春期几乎是说脏话的重灾区(不绝对),因为他们不仅要用脏话宣泄压力,表达情绪,还在用打破禁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成长需求。
脏话,只是满足了孩子某个阶段的某种需要,不上纲上线,不放任自流,坦然处之,才能把禁忌带来的力量感一步步削弱。
理解,而不是判断
在那篇文章中,那位语文教师还给学生们讲了一个《南瓜灯博士》中的故事。
故事的主人公文森特,是那种很普通的学生。
成绩一般般,没有什么特别要好的朋友,也不被老师特别重视。
但他也想被老师、同学关注,也想成为大家的焦点,哪怕只有一次。
于是他便在课堂上撒谎,编造自己和爸爸看恐怖片、遭遇枪战的经历。
可当他正沉浸在同学的羡慕目光中时,老师却在下课后揭穿了他的谎言。
又恼又羞的他,在学校的一面空墙上泄愤般写满了辱骂老师的脏话。
他被老师叫去耐心劝导后,出来时两个同学兴奋地问东问西,这让他第一次体验到了被认同的感受,于是又撒谎自己被老师打了手板。
可不幸的是嘉正网 ,很快同学就发现了他又在撒谎,便气急败坏地辱骂了他。
他不敢向同学发泄怒火,便又走向了那面墙,写下更羞辱的脏话表达他对同学的愤怒。
故事讲完后,那位老师让孩子们探讨故事的主人公文森特写脏话的原因。
孩子们给出的答案,很让人惊喜:
“有反叛意识的人,更容易被同伴认可和崇拜。”
“文森特用写脏话的方式,在表达他的力量,这种力量的背后是一种需要。”
“文森特自己是一个弱者,他说脏话只是无奈之举,因为这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,也是一种弱者的无奈。”
你看,只有站在他人的立场,才能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。
分享这个案例,也是想和父母们说,当孩子口出脏话时,不要简单粗暴断定孩子品质或行为的好坏。
与其用负面评价判断孩子,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,或用父母的权利强行干涉。
不如用理解的态度去更深入地了解和观察孩子。
因为说脏话的错误行为背后,暴露的是未被表达出的正面需求。
比如:
1、环境影响
有些来自父母无意识的习惯,有些来自同伴,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说脏话的严重程度,决定是否需要介入;
2、情绪问题
当孩子内心压抑了过多的焦虑、无助,或愤怒等强烈的情绪后,又没有更恰当的宣泄方式,就会用说脏话去表达情绪。
如果是这个原因,先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,了解情绪变化背后的原因,帮助孩子解决情绪问题,比直接制止孩子说脏话更有用。
3、社交存在感
正常的社交中偶尔说脏话,不是什么过分夸张的事。
但如果孩子为了融入某个圈子,而刻意说过多的脏话,我们做父母的还是需要教会孩子去判断哪种社交是自己真正需要的。
4、亲子权力争夺中的底线试探
孩子喜欢在突破规则中感受“长大”,
当孩子频繁用说脏话试探父母的底线时,可以明确表示父母的态度,然后再去关注是否在养育中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限制过多,导致孩子用说脏话来拿回对自我力量感的控制权。
总而言之,孩子说脏话的本质,几乎都和情感有关。
多理解,少判断,单纯的批评和指责,永远没有“我看见了你未说口的需求,我会和你一起解决这个问题”更有用。
应对孩子说脏话?试试这三个步骤
1、轻摇头——稳住孩子的情绪
《正面管教》中写过两个很有趣的观点:
因为我们是挑战权威,不顺从规则的大人,所以孩子也在模仿我们,长成了不那么听话和顺从大人的小孩。
现在的孩子被保护得太好,被给予的爱很多,所以他们对父母的付出和爱,常常认为是理所当然。
这两个原因也导致了——这一代孩子身上会出现一种让我们这一代父母十分头疼的情况:
父母的权威感降低,孩子的逆反心变强。
这就会出现,父母的态度越强势,孩子的对抗就会越强烈。
所以当孩子说脏话时,别立马大声责骂,可以用身体语言的方式(摇头和眼神制止),告诉孩子这种表达方式是不恰当的。
这样既表明了父母的态度,又不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。
我们要相信自己孩子的是非观,只有当他们用脏话想表达的情绪,能在父母这里稳稳落地了,孩子才可能听从父母的建议去寻找更恰当的表达方式。
2、缓回应——稳住父母的情绪
心理学家曾奇峰聊过一个自己的观察:
他说自己在被咨询,给出解决方案时,如果这个方案是让父母可以行使权力的,父母就很乐意接受;如果这个方案是削弱父母权利的,他们就会迟疑,或不愿意接受。
他说很多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,不一定会有成就感;但在行使父母权利的时候,却会觉得自己很厉害,很有成就感。
仔细想想,好像确实如此。
有多少父母,都是情绪一上头,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,不管不顾对着孩子一通骂,骂完又自责懊悔自己为什么刚刚又一次情绪失控。
父母经常稳不住自己的情绪,本质上伤害的是亲子关系中的信任。
“纠正孩子的行为前,先要赢得孩子的心。”
所以才要在第二个步骤说,对孩子说脏话,要缓回应,这是为了让父母先稳定住自己的情绪。
不着急回应,等我们的情绪可以稳定表达后,才能有余力,更客观地“翻译”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正面需求。
3、慢引导——一起找出解决方法
做好示范,教会孩子把急着表达情绪的话,换一种方法说。
“卧槽”可以换成“厉害、真棒、太酷了、不是吧……”
“傻*”可以换成“一言难尽、操作有点迷、不在一个频道……”
“特么的”可以换成“服了、绝了、我的天、没想到……”
或者可以试试启发式提问,问问孩子他觉得这些脏话会带给别人什么样的伤害?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?
当孩子对说脏话这件事,能够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,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,孩子才可能真正发出改变。
不过最重要的是,要给孩子改变的时间,偶尔也不用太过严苛,孩子是一点点改变的,不是一下子变成我们期待的样子的。
最后想说:
真正高级的教养,不是制止孩子出口成“脏”,而是教会他们好好说话。
不矫枉过正,不随意论断,不用情绪对抗情绪,多关注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正向需求。
父母守好管孩子的边界,孩子就不会用语言时刻对他人“越界”。
与诸位父母共勉!
牧青野,教育从业者,家庭教育指导师,青少年学习指导师,已出版《第一性原理学习法》。本文经小十点授权转载。
实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