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6-19 12:12:35
本文介绍的道格拉斯A-26“入侵者(Invader)”是一款轻型轰炸机蜀商证券,二战时期服役,与马丁B-26“掠夺者(Marauder)”并非同一型号。
A-26“入侵者”部分型号采用封闭机头,配备6~8挺机枪。
然而,由于马丁B-26“掠夺者”在二战后退役,从1948年开始,A-26“入侵者”被重新命名为B-26,所以有时会导致混淆。在一些资料中,会将A-26“入侵者”标注为AKA B-26,而将马丁B-26标注为B-26“掠夺者”,特别加注绰号,避免发生混淆。
朝鲜战争中,第452轰炸机联队的一架B-26“入侵者”轰炸机投掷炸弹。
模块化是当今武器装备的黄金守则,在理想情况下,一个通用底盘安装各种设备即可满足所有用户的各种需求。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只是信息时代武器的特有设计,然而,早在1942年,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就推出了一种双发攻击机,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模块化武器系统。
最混乱的年代
A-26“入侵者”剖面图。
1942年夏天,整个世界陷入战火之中,地球从未经历过如此肆无忌惮的大规模屠杀。几乎所有主要国家和民族都被卷入了一场堪称世界末日的世界大战。世界各国的工业因此开足马力生产各种武器装备,导致工程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。
这架第41轰炸大队第48轰炸中队的道格拉斯A-26“入侵者”是第一批降落在冲绳的美军飞机之一。
二战期间,罗斯福总统说:“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。”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,美国工业生产能力让其他国家难以企及。在生产高峰期,美国每天就可以生产6.5万支M1卡宾枪。当日本将第一枚炸弹投在珍珠港的那一刻,战争的胜负就已经决定了,只不过花了三年多的时间让胜利果实落下。
二战期间,这架A-26“入侵者”飞越德国上空,它的任务是攻击敌方指挥中心附近的通讯设施。
战争初期,美国陆军航空队已经装备了B-25“米切尔”和A-20“浩劫”中型轰炸机。然而,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,美国飞机制造商很快意识到可以推出更先进的型号。所以,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一个设计团队着手研制A-20的替代机型。最终,XA-26原型机于1942年7月10日首飞,这架造型优美的新型战机被命名为“入侵者”。
A-26“入侵者”设计细节蜀商证券
美国陆军航空队A-26C“入侵者”轻型轰炸机。
A-26配备两台普惠R-2800-27“双黄蜂”双排18缸风冷星形发动机。最大起飞重量15.88吨,最高飞行速度578千米,这样的性能在当时的所有多用途战机中堪称惊艳。机身中央是一个宽敞的封闭式弹舱,配备两座电动自卫炮塔,各配备两挺大口径机枪。两座炮塔分别位于顶部和底部,有效提供全方位火力覆盖。
A-26C“入侵者”驾驶舱,可以看到只有一套操纵装置。
与大多数美国中型轰炸机不同,A-26的设计是由一名飞行员驾驶。一些型号配备了两套操纵装置,而大部分只有一套。这确实打破了美国传统轰炸机的常规设计,但几乎所有的英国轰炸机,包括“兰卡斯特”重型轰炸机在内的型号,都是单人驾驶的。
后期生产的B-26K,采用两套操纵装置。
A-26“入侵者”之所以如此灵活多变,就是因为其机头组件采用模块化设计。轰炸型安装一个透明机头,内部容纳投弹手和诺顿轰炸瞄准器。飞行时,投弹手可以爬到驾驶舱右侧的仪表板下方,进入机头的投弹手位置。
正在维护的A-26“入侵者”,注意机翼下方的机枪吊舱。
这个机头组件可以更换为一个金属封闭机头,内部安装六挺或八挺勃朗宁M2大口径机枪。这个机头还配备了所有机枪的供弹系统,因此不会影响到前部机身的布局。此外,还可以在机翼下方挂载机枪吊舱,让A-26再增加八挺勃朗宁大口径机枪,可以大幅增强对地攻击火力。这些机枪位于螺旋桨旋转范围之外,因此没必要配备同步器,使用和保养更加简单。
1944年,这架A-26“入侵者”在兰利机场停留了三个月,之后被部署到海外。
机身后部有一名机枪手,他以遥控方式操作两座电动自卫炮塔。每座炮塔配备两挺勃朗宁M2大口径机枪,可以为飞机提供全面自卫火力。机枪手位于机身后部,被中部弹舱与驾驶舱分开。在飞行员身后有一个牵引座椅,只要弹舱处于空置状态,机枪手就可以在机身前后往复移动。否则他就只能待在机身后部。
二战期间,一架道格拉斯A-26“入侵者”攻击机在齐格菲防线上投掷炸弹。
在当时,A-26自卫炮塔的瞄准系统可谓非常先进,然而使用效果却不理想。机枪手配备了一个潜望式瞄准镜蜀商证券,可以遥控两个炮塔。操纵装置由位于中央立柱侧面的一对手柄组成,转动手柄即可带动瞄准镜偏转,进而转动炮塔同步追踪目标。当机枪手从上方炮塔转换下方炮塔追踪目标时,系统内的棱镜会自动翻转,确保机枪手的视野始终呈现无缝衔接的图像。
在欧洲战场表现出色的A-26“入侵者”。
在整个过程中,机枪都跟随机枪手的视线移动。一台原始的机械火控计算机辅助处理视差和环境因素。虽然该系统的设计灵感源于机械原理,但维护和使用都十分困难。
奔赴战场
即使安装封闭机头,A-26仍然可以执行轰炸任务。
1944年6月下旬,A-26首次投入战斗,当时它对马诺夸里附近的日军据点发动攻击。第一批机组对这架新型飞机并不感冒,他们认为其向下视野很差,而且巨大的发动机舱阻碍飞行员搜索地面目标。以至于远东空军司令乔治·肯尼将军断然拒绝装备这种飞机。
A-26“矮个子”机组人员在冲绳机场的照片,他们是纳粹德国投降后,首批重新部署到太平洋战场的机组之一。
A-26“入侵者”在欧洲战场的表现更加出色,该机于1944年9月6日首次在欧洲战场执行作战任务,未遭受任何损失。当欧洲战事结束时,第9航空队用A-26“入侵者”替换了所有的A-20“浩劫”和B-26“掠夺者”。第9航空队的A-26“入侵者”的最终战绩为:投掷炸弹11567枚,总重量18054吨,确认击落敌机7架,而A-26轻型轰炸机在战斗中损失67架。
新编号 新战争
道格拉斯B-26“入侵者”轰炸机编队在朝鲜上空执行作战任务后返回日本。
B-26“掠夺者”中型轰炸机退役后,“入侵者”被重新命名为B-26。随后,它参加了朝鲜战争,并表现出色。朝鲜战争期间,B-26“入侵者”以日本和朝鲜半岛为基地,积极执行作战任务。
朝鲜战争中,美国空军B-26“入侵者”轰炸机投掷炸弹。
截至朝鲜战争结束时,B-26“入侵者”轰炸机共摧毁38500辆地面车辆、3700辆铁路货车、406台机车、击毁7架地面飞机。B-26“入侵者”轰炸机执行了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次轰炸任务,在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签署前约24分钟袭击了地面目标。
B-26K“反入侵者(Counter-Invader)”轰炸机是“入侵者”的升级型号,配备了新型机翼、翼尖油箱和升级版发动机。某些机型还配备了前视红外(FLIR)设备。
B-26“入侵者”还参加了越南战争,不仅美国空军使用了该机,还提供给南越空军,中央情报局也使用该机执行特种任务。有趣的是,B-26K是专为执行反叛乱任务设计的升级型号,在部署到泰国后,重新命名为A-26A。
战争故事
一架B-26“入侵者”轰炸朝鲜马仙里的火车编组场。凝固汽油弹点燃货场的物资,形成一片熊熊烈火。
1951年9月14日,约翰·斯普林格·沃姆斯利上尉驾驶的B-26“入侵者”轰炸机在夜间起飞,参与“扼杀行动(Operation Strangle)”。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补给卡车和列车在夜幕掩护下运送物资,美军为B-26轰炸机安装了高达300万烛光的弧光灯,用于照亮地面目标进行攻击。然而,志愿军预料美军轰炸机的到来,为补给列车配备了高射炮。
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克里菲斯·德尼恩上尉面色严肃,他准备驾驶B-26“入侵者”轰炸机执行第40次朝鲜任务。
沃姆斯利上尉发现了一列志愿军补给列车,开始俯冲并用机枪进行扫射。投掷完所有炸弹后,列车受损但仍在坚持行驶。沃姆斯利上尉在上空盘旋,通过无线电呼叫另一架“入侵者”轰炸机。
B-26“入侵者”轰炸机直接击中了朝鲜一个弹药补给站。背景中可以看到元山港。
另一架B-26抵达后,沃姆斯利驾机进行缓慢的直线进近,使用弧光灯照亮列车,以便僚机进行攻击。在第三次飞越时,列车终于被摧毁,但沃姆斯利驾驶的B-26同样遭到猛烈的地面火力攻击。这架受损严重、燃料不足的“入侵者”拖着火光坠毁在山区。机组人员中只有乔治·莫拉尔军士长受重伤幸存,其余三人丧生。沃姆斯利上尉因为此次行动获得荣誉勋章。
这场持续将近一年的“扼杀行动”,美军派出了87552架次的战机,大规模轰炸志愿军控制的铁路、公路和桥梁,想要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。每天在朝鲜战场上执行此类任务的美军飞机超过240架次,投下了共计超过19万吨的炸弹。美军的狂轰滥炸,几乎全面瘫痪志愿军的补给线。1951年9月,志愿军的铁路被炸坏695次,次数相当于之前10个月总和。10月份这个次数上升到惊人的1244次。面对巨大的后勤压力,志愿军组织了专门的“铁道兵”,冒着炮火加班架桥修路,和美军轰炸机展开了“竞赛”。1952年6月,美国的“绞杀战”宣告破产。
结语
加拿大B-26消防飞机。
A-26“入侵者”是在极其紧张的战争环境中设计的,最终成为一款极其成功的作战飞机。它经历了三场战争,最终又被当作民用消防飞机和行政运输机,服役寿命远超大多数同类机型。直至1972年,该机才从空军预备役部队退役。快速、可靠、多用途、坚固耐用、模块化的A-26堪称二战攻击机中的“瑞士军刀”。
实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